感光器和雜訊的多寡是有直接關系的 -- 假設同樣都是一千萬畫素的相機,感光器面積愈大,分配到每一個個別的畫素上的光就愈多,這時感光器就愈能分辨出入射光的色彩和強度,自然雜訊就會比較少。 調高 ISO 的過程就是將訊號成倍地放大,如果雜訊強的話,雜訊也會跟著被被大。這是為什麼數位單眼相機的高 ISO 表現會優於小 DC 的根本原因。
想像穿過鏡頭投影出來的影像,全幅相機設計時,這個影像會差不多剛好覆蓋 35mm 的感光器,感光器將成像存下來,就是照片了。但現在我們手上有個比較小的感光器,放在同一顆鏡頭投影出來的成像裡,這時感光器無法存下整個成像,只能存中 間的一小部份。在意義上,這等同於原來 35mm 的成像被「裁切」了,或是(假設感光器畫素數相同)你也可以解釋成中間的部份被「放大」了。Four Thirds 系統的放大系數大約是兩倍,所以才會有之前的換算。比 Four Thirds 稍大的 APS-C 放大系數是 1.5 倍(Nikon、Sony)或 1.6 倍(Canon)。
也由於感光器的製程及IC元件的昂貴,始終目前高階機身價格,早已超越當年同級底片機身的售價數倍之多,造成網路上一片DSLR拼機身拼鏡頭,開箱測ISO裝備競賽的怪異現象,光怪陸離....不知是福是禍?
0 意見:
張貼留言